2019-04-23
编者按:
春意转浓,孟夏将至。与邻居们阔别月余的UCCA沙丘美术馆,历经升级变身,即将再次绽放于沙海之间。
闭馆期间,美术馆内部展览空间与活动空间进行了系统升级与优化,这座拥有7个室内展厅及3个户外展厅的洞穴式建筑,将以充满活力的新生,迎接2019年春季重量级大展。
01.
升级归来
海边艺术飞地再次绽放
渤海之畔,状如螺壳又似洞穴的美术馆隐于沙丘之下,象征着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形态,也是最早的艺术创作场所。
海潮涨落间,它沉默如一个对远古的回应,却又容纳着最现代与先锋的艺术思潮在空间内部碰撞、激荡。
作为国内领先的独立艺术机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分馆,UCCA为它量身策划最具专业分量的高水准艺术展览,以特有的诗意,以及与海边环境和空间的呼应,为每一位阿那亚邻居和到访者提供精神滋养与美学享受。
升级归来的美术馆携新展重回海边,一年两次的重头戏展览之外,未来,讲座、对谈、影像等形式也将出现在美术馆的艺术视界之中。
斗转星移,季候轮回,海边社区对智性生活与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。用艺术介入生活,以智性观照世界,由精神而臻至美好人生,指引着阿那亚精神空间的构筑和不断丰富。
从最孤独的图书馆,静谧的白色礼堂,到隐匿于沙海之间的美术馆,阿那亚的精神建筑承载的,是一个个丰盈而独立的灵魂,和他们度过的、追求的每一份美好与梦想。
02.
新展开幕
与充满灵性的石头相遇
4月20日,新展“敢当:当代神石注疏”开幕仪式在海边举行,10位国内外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来到阿那亚,村长马寅与UCCA馆长田霏宇也现身开幕式,与观众一起,展开一场漫长持久的与石头的对话。
参展作品在形式或材料上均与石头有所联系,并从当代的眼光审视这一沉默的文化质料,去探索广阔、古老的集体意识。
万物有灵,即便是石,也包含生命、感知和思维能力。在展览中,石头作为一种神秘、自在且自为的意象,引导我们思考,人类是否是世界万物的唯一尺度?
在对自然物的重新发现与审视中,我们或将收起人类习以为常的傲慢,重新建立一种自我与外物的关系,并通过作品对传统的挖掘和召唤,与之建立新的联结。
赵要
作品:《有一团神气》
这是艺术家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“精神高于一切”项目的一部分。一块石头顶端用藏语写着“精神高于一切”,将这块精神故事的石头放大成巨大的气囊,并在其中注满空气,让这团被包裹着的气体似乎也临时性地具有了某种能量。
一颗“大而虚无”的精神石头躺倒在海天之间 , 而我们已有的知识——无论是文化的、政治的,历史的,还是宗教的,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的感知?
陆平原
作品:《陨石猎人 I:宇宙大道》《陨石猎人 II:建筑》《陨石猎人 III:天外货币》
艺术小组“陨石猎人”在地球表面搜寻陨石,并将它们发射回太空,并将这一行为宣称为他们的作品。以此为主线,艺术家陆平原写作了三段故事,分别铭刻在三块巨石上。
这些“铭文”以曲线的动态被排列,仿佛提醒观众,自以为双脚踏在坚固的地面欣赏这件作品的他们,实则漂浮在宇宙星球表面——一个比日常经验更无垠的坐标系之中。
米格尔·安赫尔·里奥斯
作品:《白石》
这是一段录像。三千余个由混凝土和石块制成的白色石球从干旱的山坡上滚落,掀起灰尘,最终汇聚到一处,仿佛在进行一场迅捷而远途的迁徙。
这件作品由艺术家摄制于他的故乡阿根廷及他长期的生活地墨西哥,以一种充满暴力感的语汇影射他自己的生活轨迹。
谢素梅
作品:《“藏石 II”》
谢素梅的作品“藏石”包含着两个动作。她搜寻、捡拾、收集石子,如艺术家所说,对石头的选择是一个“非常个人化与直觉性的过程”。
另一个动作则是对这些石头进行展示,邀请人们凝视在当下不易被关注的事物。当下的时代,刺激、新奇、瞬息万变的图像分散着人的注意。石头的沉默,以及其本身显而易见的稳定性,应对着观看的喧嚣。
王思顺
作品:《启示 16.9.1》
王思顺从世界各地持续地收集数百块酷似肖像的石头,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或再现它们。此次展览中,王思顺用铝材放大了三块“肖像石”。
其中一块形似死神镰刀,整齐侧立的构图有种训诫般的神秘气息和不明宗教的仪式感。这些来自各个地域的“肖像”暗示着各种族类、身份的缩影,也是种种价值观的体现。
李维伊
作品:《石冢》
艺术家将四块捡拾来的石头外表扫描,制成 VR 眼镜中的虚拟现实,观众则困于石头内部观看石头表皮。
表皮与内核所代表的二元概念“表象与真实“在此互相置换,没有一方能获得比另一方更高级的价值追认。同时,观众沉浸于一个近于圆形的、密闭的、失去重力的视觉空间内,内与外的转换让安逸与危险被视为一种不稳定的幻觉。
王晓曲
作品:《绿幕》《过河》《登陆》
从图像的多义性出发,艺术家搜集许多网络图片,剪切和拼贴在一个平面中,让图像作为媒介发散地表意。气功练习者与动作明星,弯腰过河的人形与某座位于北京望京的著名办公楼建筑,海边游客与登陆外星的宇航员……
画中模棱两可的信息夹杂着强烈的叙事欲望,顺延着人体或事物的动势展开。种种笔法和纹理的运用,让笔下的人物看起来并非由肉身组成,倒像是些光滑或粗粝的石头。
林穴
作品:《无题》
来自香港的林穴热爱山林,从小便对山上一棵树的果核着迷。这组由12幅绘画组成的系列,即是艺术家放大自己对这些果核的视觉体验后,将种种与山石对话的感受融入其中所创作出来的。
果核的纹理犹如层峦叠嶂的山川,庇护着微小到几近于不可见的草木和生物,漂浮于空白的天际间,又宛若宇宙中悬浮的天体。“万趣融于神思”,艺术家从自然中习得自由的想象路径,再凭借这种手段去质朴地描绘自然。
鄢醒
作品:《有趣的现代家具》
玉石在现代设计的人造精品的映照下,展示出美和模仿的关系——玉石对光的追逐和灯具对光的储存和运用之间,映射着一种对应和比较。
鄢醒通过对历史资料、物质材料、文学和艺术理论重新整合,一次次地为身份寻求新的、更为精准的定位。
铁木尔 · 斯琴
作品:《刺柏》
铁木尔 · 斯琴近期的创作蕴含着一种超越人文主义的道德观,即人类文明遵循的规律只是物质世界自身运作系统的一部分。在《刺柏》中,铁木尔使用3D打印技术再现了一棵生长在美国女画家乔治娅 · 奥 · 吉弗在新墨西哥州的居所幽灵牧场附近石间的刺柏。
这种形式让艺术家常常提及的概念“新和平”被揭示出来,生命被无生命的物质孕育,汲取营养,再迸发于世。
03.
沙丘·志愿者计划
人、社区、艺术、公益的美好联结
新展开幕之际,沙丘美术馆志愿者计划也同步启动,从开展一直持续至6月底。这项深具阿那亚精神的活动以邻居们为招募对象,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进行到底,也将公益和分享的理念付诸于行动之中。
艺术之于海边生活是不可或缺的,而分享艺术,打造深具人文精神与艺术气质的社区则是阿那亚的一贯追求,也凝聚着海边邻居们共同的心愿和付出。
伴随展览而生的志愿者计划如一个美好的容器,将热爱艺术与生活的人们聚合起来。以人与社区为媒介,艺术与公益得以联结,美的理念得以传递和滋长。
参与志愿者计划的邻居们,将经过策展人的亲自培训,掌握美术馆所有当期展览的信息,然后将自己所得奉献于公众。
志愿者们自由选择周末时间服务展览,用专业、热忱的解说,向来到阿那亚的每一个人传递属于这个海边社区的率真、美好与丰富。
而海边理想生活的试验田,也期待着每一个精神的漫游者、美好的守护者,来到这里,融入这里。
「 “敢当:当代神石注疏”展 」
是艺术亦是生活
是物质亦是精神
大海之畔,沙丘之下
守护一方精神家园
UCCA沙丘美术馆新展开幕
Land of the Lustrous
洋羽 编辑
杨晓丹 视觉
UCCA 倪楠 在野工作室 供图